【!!! 仅供参考,切勿自行配药 !!!】
【解剖生理】
大腿内收肌,包括长短、大小不同的5块肌肉。最内侧为扁而长的股薄肌,其深面由上而下并列着耻骨肌、内收长肌和内收大肌,内收长肌和耻骨肌的深面是内收短肌(其间夹以孔神经)。以上5块肌肉,除内收大肌起于坐骨结节、坐骨下支和耻骨下支外,其余4块肌肉均起于耻骨;向外下方斜行,耻骨肌止于股骨小转子后下方,股薄肌上于胫骨粗隆内下方,内收长肌、内收短肌、内收大肌均预于股骨粗隆线。该肌群受腰脊神经2到4前支组成的闭孔神经支配。该肌收缩使大腿内收、并微外旋。
【病因病理】
大腿内收肌急性损伤,多因居高下跳或跌扑时下肢固定不动,身体突然向一侧扭转,或下肢过度外展用力蹬空,内收肌突然收缩或受到过度牵拉,超过了肌纤维的弹性限度所致。急性损伤后,大腿内收肌即产生保护性紧张或痉挛,刺激闭孔神经,引起大腿内侧疼痛及下肢活动受限。亦可因骨盆耻骨部骨折(根据“骨错者筋挪,骨断者筋裂”之道理)。严重病例,可导致骨化性肌炎的形成,影响下肢功能活动。个别病例,可因长期用力内收大腿,引起内收肌劳损。内收肌因劳损而出现痉挛,刺激闭孔神经,导致股内侧疼痛,则内收肌更痉挛,形成恶性循环。
【临床表现与诊断】
本病多有明显外伤史,伤后即感大腿内侧疼痛,尤其近腹股沟处疼痛更甚。严重病例,伤侧髋膝关节呈半屈曲姿势,足不敢用力着地,跛行,大腿不敢作内收及外展动作。个别病例,可有下肢内侧窜痛及小腹部不适感。
检查:骨内侧肿胀、肌张力增高,广泛压痛,尤其在内收肌群耻骨附丽区压痛更著。股内侧可有皮下瘀血斑,或触及粗硬条状隆起,或筋位不正。髋关节被动外展时股内侧痛剧,抗阻力髋关节内收试验阳性。
【手法治疗】
1.原则 舒筋通络,活血化瘀,剥离粘连,解痉祛痛。
2.施术部位 大腿后内侧及外侧。
3.取穴 承扶内侧敏感点、殷门、委中、承山、冲门及股内侧压痛点。
4.施术手法 推、揉、拨拿、回旋、屈拉。
5.治疗时间与刺激量 急性者每次十五分钟,手法宜轻;慢性者每次二十五分钟,手法宜重。
6.手法操作
慢性损伤(分以下三个步骤施术):
(1)揉压拨拿股后法 病人取俯卧位。术者立于健侧,用一手掌根或肘部反复揉、压臀部及大腿后内侧数分钟。继之,用拇指拨、多指拿大腿后内侧筋肉5到7遍,而后用拇指点、拨承扶内侧敏感点,拇指压殷门、委中、承山等穴。
(2)推揉拨拿股内法 病人蠕仰卧位,伤肢屈曲外展、外旋。术者立于伤侧,一手扶膝外侧固定,另手掌自大腿内侧血海穴处推抚至近腹股沟处数遍。继之,用一手掌根或拇指由内收肌耻骨附丽区向下揉、拨到股内侧中下部5到7遍;多指(拇指在前、余四指在后)由上而下握拿内收肌变硬之肌腹(以疼痛敏感区为主),向内后方提捏并前后弹拨该肌数次。而后,用拇指或鱼际部带动皮肤由上而下推理损伤之筋肉5到7次,以达到舒筋、消炎、止痛之目的。
(3)回旋屈拉下肢法 病人取仰卧位,一助手固定其健肢。术者立于伤侧,一手握拿伤肢踝部,另手扶其膝部,两手协同将下肢屈曲,充分外展、外旋并迅速拨直(猛拉一次);而后,再施下肢屈拉手法数次。拇指揉拨阳陵泉,大鱼际压放冲门穴结束。
急性扭错伤(施术下列手法):
(1)仰卧弹拨理筋法 病人取仰卧位,伤肢屈曲,踝部放于健肢膝上部,髋关节外展、外旋。术者立于伤侧,双手捏紧损伤之股内侧肌群,以指腹尖端用力,从该肌起始部到大腿内下方弹拨(或推扳)数遍;而后,双拇指推理、按压损伤之筋肉数次。此手法可达到舒筋、解痉、止痛之目的。若手法后症状不减轻者,再按慢性损伤(1到3法)施术。
(2)弹拨推揉舒筋法(此法适用于学龄儿童) 患儿站立,两足分开与肩等宽。术者蹲于伤侧,一手扶其臀部固定,另手拇指放于大腿外侧,余四肢与纤维方向垂直左右弹拨紧张(痉挛)之内侧肌群;继之,该手四指顺肌纤维走行方向自上而下推揉数遍(力量不宜过重),以达到解痉、舒筋、祛痛之目的。
【注意事项】
1.附睾、膀胱、子宫及附件等泌尿生殖器官发生炎症时,股部前内侧亦常出现压痛或感觉过敏。此不属于本手法治疗范畴,故应注意鉴别诊断。骨折引起的内收肌损伤者,骨折未愈合时,慎用本手法治疗,尤其注意禁用“回旋屈拉下肢法”施术。
2.急性损伤,术后嘱病人休息3日;慢性损伤,术后嘱病人主动抬腿、分髋锻炼,每日2到3次,每次数十下。
3.若痉挛严重,疼痛剧烈者,可采用下列处方熏洗、内服,有助于痉挛的解除及活血、舒筋、止痛。
(处方)
(1)熏洗处方 透骨草、艾叶、秦艽、桑枝、传芍、防风、刘寄奴、五加皮,上药各十三克为一付。
用法 加水五到十倍煮沸,熏洗伤处,每日2到3次,每次二十五分钟,2到3日1付。
(2)内服伸筋活血汤 伸筋草、丹参、木瓜、川断、当归、川牛膝各9克,制乳香、没药个5克,桂枝、炙甘草各3克。
用法 上药水煎腹,每日1剂,早、晚服。